2023年5月21日,我们迎来第四个国际茶日,本届国际茶日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为主题,在陕西省安康市举办主场活动。
“国际茶日”是我国首次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农业农村部自2020年起已连续三年组织并且开展“国际茶日”系列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我国如何推进茶产业、茶品牌高水平发展?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指出,乡村振兴为茶品牌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机遇和丰富的市场实践机会,乡村振兴最基础的产业振兴需要茶品牌建设的提升和实效;同时,茶品牌建设的推进,对乡村振兴,尤其是广大茶区的茶产业发展,会起到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
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来我国访问期间,就喝了两款产自广东本土的名茶——凤凰单丛和英德红茶。
凤凰单丛,也称 “凤凰茶”,属于乌龙茶,主要产自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因当地的凤凰山而得名。英德红茶有着“东方金美人”之称,与云南滇红、安徽祁红并称中国三大红茶之一。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的茶历史有4700多年,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茶不仅是饮品,还是重要的礼仪载体,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记忆。
我国自商周时期开始种植茶树,将茶叶作为食用,秦代以后,茶叶由食用、药用转化为饮用,东汉,为方便运输将茶叶压制成茶饼,唐代茶业繁荣,“人不可一日无茶”“比屋皆饮”,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到了宋代开始讲究茶具和泉水,明代制茶工艺进步,茶叶种类陆续诞生,清代,中国茶风靡,“东方树叶”走向世界。其中,唐宋时期“茶是农业中首先发展起来的商品,茶的种植成为一种专门化的农业生产,茶的焙制作为一种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中唯一的一种专门化的商品生产”。
按照发酵程度不同,我国的茶叶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还有经过熏制加工的花茶。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滇红、普洱……优质的茶叶品类数不胜数。
中国人饮茶重视“品”,“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泡上一壶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在山水园林之间细啜慢饮,是精神的享受。
茶叶最早传到国外是在唐代,先传到日本和韩国,慢慢的变成为流行的抹茶、茶道。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到了十五十六世纪,茶叶开始成为对欧洲贸易的商品,后来又陆续传入俄、法、美等国家。
饮茶的风俗习惯在世界各地发生着变迁,各有特色,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口味苦涩浓厚;英国人则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和糖,美国流行方便快捷的包袋茶,泰国的冰奶茶等等。
全球有60多个国家产茶,茶叶产量已近630万吨,中国、印度、肯尼亚、土耳其、斯里兰卡是世界上产茶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全球79亿人口,超过10亿人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茶叶是部分贫困国家的农业支柱产业,也是主要收入来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出口茶叶的国家,自清朝开始茶叶的国际贸易,到战争后走向衰落。改革开放后,经过一系列政策的扶持逐步恢复和发展。
我国茶叶贸易从始至终保持出口大于进口的局面,2015年-2019年,我国茶叶出口呈现持续增长的发展形态趋势,疫情期间增速放缓。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统计,2020年全球茶叶产量为626万吨,我国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产量达298万吨,占比47.6%,其次为印度、肯尼亚,产量分别占比20.1%,9.1%。2021年我国茶叶产量达302.9万吨,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
目前我国出口茶叶以绿茶为主,并向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出口乌龙茶,对中东出口红茶,但由于红茶的制作工艺复杂,我国的红茶出口一直没有优势,而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是世界上红茶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据了世界红茶产量的大部分份额。
在农参专题文章《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大盘点:南方省份居多,福建四川并列第一,茶叶类最多》中指出,茶叶类是我国第一批中欧地标产品中占比最大的,为28%,有红茶(正山小种),绿茶(松溪绿茶、婺源绿茶),花茶(福州茉莉花茶),白茶(福鼎白茶),黑茶(普洱茶、安化黑茶),青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黄茶(霍山黄芽)。
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垄断的地位,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帜制定严格的绿色技术标准以限制外国产品的出口,这是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的重要形式之一。2007年欧盟茶叶委员会新增啶米虫等10项农残项目,并进一步提升了其他10项农残项目的新限量,在227个农药残留标准中,有207项的标准都是现有仪器的最低检测底线,这也是我国茶叶出口欧盟国家逐年递减的主要原因。
除了检验测试产品的质量以外,绿色技术标准也对其在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的过程作出环保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为了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一定要经过层层考核取得相关资质,也就是“绿色环境标志”。ISO14000系列标准是贸易出口的“绿色通行证”,也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运用的绿色环境标志主体,它的存在极大方便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控制。
2017年4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逐步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强调茶叶生产应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各地全面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促进贫穷的地方茶产业稳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贫穷的地方茶产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促进产业布局更优化,产品特色更突出,产业效益切实提高。助力贫穷的地方脱贫致富、乡村振兴。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中国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划定最宜区,坚持适区适种,引导非优势区退出茶叶种植。加快品种选育和老茶园改造,集成组装一批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提高单产、提高效益,推进茶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结合各大产茶区详细情况,分别提出巩固、提升、振兴三大发展策略。
2020年4月,前往陕西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考察,鼓励村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因茶致富、因茶兴业”为目标。
2021年3月,赴福建考察,来到武夷山市燕子窠生态茶园,他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趋势,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茶产业发展与地方资源禀赋紧密相关,现阶段出台茶叶产业政策省市大多分布在在中国四大产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主要省市大体都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茶叶产业政策维度相似,但政策手段各有侧重。
随着产业规划不断细化,配套政策相继落地,我国茶叶产业政策逐渐更加关注环境制度、标准体系、品质衡量准则与市场体系、品牌的建设,政策热点更为集中,更重视延伸产业链、绿色生态、品牌宣传与整合。
据《中国农业品牌目录》3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溢价测算结果为,品牌农产品溢价能力显著提升,其中茶叶类品牌溢价均高于50%,如安吉白茶、信阳毛尖品牌溢价约为85%和79%。
如何打造知名茶叶品牌实现品牌溢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围绕茶叶品种、制茶技术、品质提升的消费者生动表达是重中之重,同时要做好品牌管理,注重以更高要求培育龙头企业。
恩施玉露是湖北省恩施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蒸青是我国最开始的绿茶杀青方式,早在唐代就已开始生产,后来炒青技术成熟,使用蒸青技术制作绿茶的慢慢的变少,但恩施玉露却坚持用蒸青制作,这似乎也带着一股唐风,素有玉露托梦和乾隆赐名的历史传说,既有产地的古老底蕴,也带着文化的梦幻浪漫。恩施州也是我国极少数的硒元素高富集区之一,有“世界硒都”之称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恩施玉露含硒,干茶含硒和茶汤含硒量都高于大多数茶。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认为品牌所具备的“历史人文世界”是消费的人了解农产品背后的历史并在品尝后获得心灵的满足感和美好而向往。恩施玉露独特的地理出身和文化符号成为了其品牌的价值内核,消费的人在品茗时感受到的是茶品牌的内在魅力。
此外,随着茶叶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除了发力茶叶品质,在品牌打造中,包装成为重要一环。相比于传统茶叶的盒装、饼装等包装形式,袋泡茶逐渐俘获年轻人的心。英国虽然不生产茶叶,但却有很多知名的茶叶品牌,如川宁、立顿,其产品都是以茶包为主,融入轻盈时尚的都市生活背景,深受市场欢迎。
茶里(CHALI)是成立于2013年的互联网品牌,主要经营原叶三角袋泡茶,产品最重要的包含原味茶、拼配茶、养生茶、礼盒等。茶里拥有一套完善的优质原料供应体系,茶叶来自经茶里严选并确认合作的7个优质茶园基地。掌握茶叶制造、拼配分级、精加工的核心技术,并联合广东省农科院茶科学研究所建立茶里CFDS评审系统,共建茶里实验室,探索建立国内袋泡茶行业标准。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认为,品牌的核心是企业经营,优秀的品牌是生产、加工、销售的相互配合支持。茶里的明星产品蜜桃乌龙茶采用“原叶+水果粒”,通过严谨的食材选择、配比调试茶香茶味,结合时下流行的冷泡新喝法打造简洁而健康的生活理念,吸引黏牢年轻消费者。
无论是强调文化记忆的恩施玉露,还是茶里的水果茶包,都是对我国茶叶品牌的创新实践。持续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茶产业的基础和核心,离不开绿色生态的主导理念、茶科技赋能和茶业相关的利好政策等方面的助力。未来,随着各地政策措施的完善和更迭,茶产业发展成效必将稳步提升,一座座茶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步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2]前瞻网:重磅!2022年中国及31省市茶叶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地方政策手段各有侧重